HOME 首頁
SERVICE 服務產(chǎn)品
XINMEITI 新媒體代運營
CASE 服務案例
NEWS 熱點資訊
ABOUT 關于我們
CONTACT 聯(lián)系我們
創(chuàng)意嶺
讓品牌有溫度、有情感
專注品牌策劃15年

    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地方)

    發(fā)布時間:2023-04-01 22:49:44     稿源: 創(chuàng)意嶺    閱讀: 143        當前文章關鍵詞排名出租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開始之前先推薦一個非常厲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開始之前先推薦一個非常厲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鍵生成原創(chuàng)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計劃、工作報告、論文、代碼、作文、做題和對話答疑等等

    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內(nèi)容,越精準,寫出的就越詳細,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線網(wǎng)頁版、PC客戶端

    官網(wǎng):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錄:

    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地方)

    一、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你知道皮影戲的起源嗎?

    如何看待中國的皮影戲歷史?其傳播與地域分布有何關系?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一下。

    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地方)

    “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一張牛皮居然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這就是民間皮影藝人最形象的概括。

    第一次和大家聊起什么是中國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融文學、戲劇、音樂、美術于一體的民間美術。影戲,又稱“燈影戲”或“影戲人”,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古老而又獨特的民間戲劇藝術,它以燈光、影幕(俗稱“燈”)、民間樂器、唱腔、操縱為特征,具有戲曲內(nèi)容和藝術效果。

    02,中國皮影戲的歷史有哪些?

    產(chǎn)生中國皮影戲:

    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中國皮影戲的產(chǎn)生與佛道兩教的傳播關系密切有關。唐朝寺院僧人的“俗話”,與皮影戲有著深厚的淵源。漢末佛教的傳入和它的廣泛傳播,在絲綢之路及大唐都城長安一帶,廣為流行的講僧說唱形式,配合著連環(huán)圖,傳揚著佛經(jīng)。

    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地方)

    用“俗話說得好”的方式傳播教義,也被道教道士用來講授教義,設壇講授道學。由于唐代沒有相關文獻或實物佐證,也有人認為是中國影戲形成的時期,即五代時期的后唐到北宋初期。

    在今天的豫西、隴東、晉南一帶,道情皮影所用的曲牌、道教漁鼓、簡板等伴奏樂器中,都可以看到這種佛號、道號的“俗語”,極有可能發(fā)展成后來的“懸空詞”。到目前為止,陜西華具皮影戲還沿襲著“紙說書”的說法:華縣皮影的“碗碗腔”,也就是由佛教傳入的擊節(jié)樂器,即似小銅鐘的“碗碗”,也就是得名的。

    宋代皮影戲的發(fā)展歷程:

    宋元之際,隨著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市民階層對文化藝術的愛好日益高漲,中國影戲從娛樂娛樂到說書說書,從說書到史書,空前繁榮。汴梁城內(nèi)多設小影棚,觀眾席上不避風雨,白天無酷暑。宋仁宗時市人演三國影戲,京師富家子演好看弄影戲,每演到斬關羽一事,便大哭大哭。影戲從俗話變成了小說、傳奇、公案、歷史典籍等。

    此外,杭州還出現(xiàn)了專門為電影制片皮影職業(yè)行會組織的“制版社”、“簇影人”。宋人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也描繪過汴梁市井娛樂的場景,其中所上演的影戲占了很大比重。

    明、清皮影戲的發(fā)展

    明、清兩代,隨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北移,戲曲藝術在河北迅速發(fā)展。不管是皮影戲的制片、演出技術,還是唱腔、道具配樂,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時,許多大企業(yè)都以聘請名師來刻制影印本、工具箱、私養(yǎng)班為榮。王公貝勒經(jīng)常邀請影班到他的府邸演出,被稱為“宮影戲”。

    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地方)

    大大小小的民間皮影劇團比比皆是,一鄉(xiāng)一鎮(zhèn)有二三十家,毫不奇怪,皮影戲的興盛可見。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革,由于城鄉(xiāng)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影視文化的巨大沖擊,除了少數(shù)地區(qū)如隴東環(huán)縣、遼寧朝陽等,傳統(tǒng)皮影已在全國范圍內(nèi)逐漸式微,20世紀80年代,全國還僅存200多個皮影戲班,而如今僅剩200多個。

    02、流傳皮影戲與地域分布

    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陷汴京后,由于南宋政權的遷都和元朝政權的統(tǒng)一,導致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和流動,促進了各地民間文化藝術風格的交流與傳播。因為電影表演的器材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具有機動表演的優(yōu)點,因而成為一種主要的娛樂形式,電影表演技術也隨之而傳播,出現(xiàn)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派。

    按照中原電影的傳播方向,在全國逐步形成了一大批地域流派:

    (1)北部灤州影城為中心的皮影;

    (2)西部地區(qū)皮影以陜西皮影為主;

    (3)中南部以江浙湖廣為代表的皮影。

    北部的電影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河南、遼寧、黑龍江等地;西部的皮影則集中分布在陜西、山西、青海、甘肅等地;南部地域影戲則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地。

    不僅如此,中國皮影戲從13世紀開始,隨蒙古軍隊西征傳入中亞、西亞、土耳其、北非埃及,以及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后來,隨著西方天主傳教士帶到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國,皮影戲被稱為“中國皮影”。

    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地方)

    陜西影戲,以秦晉皮影為代表,僅唱腔就有十多種,呈現(xiàn)出龐雜的格局。皮影戲的取材、人物造型等也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西面山西晉中、晉西南、青海等地選用牛皮作皮影,形象夸張而不失精細秀麗。

    與河北唐山為代表的北方皮影相比,影人形體更大,一般選擇透明、堅固耐用的驢皮制作,在造型上,將民間剪紙與年畫的藝術特色融為一體。

    南域皮影最有名的是四川影戲,它是用牛的皮做的,也有牛娃娃的叫法。它的唱腔多為川劇川調(diào),高亢、圓潤,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藝術風貌。

    結論:中國皮影戲是民間藝術的智慧結晶,需要批判的繼承與發(fā)展!

    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地方)

    其作品在輾轉流傳的過程中,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和鄉(xiāng)土民情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皮影人物造型、服飾搭配、表演時的唱腔曲調(diào)等因素的影響,同時還因吸收了各地區(qū)民間藝術、地方戲曲的成分而表現(xiàn)出流派各異的特點?!爸袊び皯颉笔敲耖g藝術的智慧結晶,它需要繼承和發(fā)揚!

    

    二、民間泥塑的民俗文化和藝術特色?

    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

    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關于泥塑,中國各地有著不同的民間風俗,流傳著很多動人的傳說故事,這些構成了泥塑藝術的精神內(nèi)核。民間泥塑的用途主要有祈子延壽、納福招財、驅邪避災和裝飾擺設等。

    女媧造人

    在中國的上古神話中,人是女媧用黃河里的泥捏塑出來的。

    傳說女媧摶土造人的地方就在河南淮陽,當?shù)厝朔Q女媧為“人祖姑姑”,并建有“人祖廟”。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初二,淮陽都要舉行“人祖廟會”,與其他地方廟會有所不同的是,在淮陽的“人祖廟會”上會陳列和買賣一種叫做“泥泥狗”的神奇泥塑。這些泥塑造型奇異,色彩古色古香,當?shù)氐睦纤嚾朔Q,他們做“泥泥狗”的手藝就是“人祖姑姑”女媧傳下來的。人類學家認為,“泥泥狗”與上古的圖騰有關,是流傳至今最為古老的泥塑和中原早期文化與藝術的樣本。

    節(jié)日玩具

    泥塑成本低,費工少,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它往往和節(jié)令、禮儀、風俗聯(lián)系在一起。

    泥塑藝術發(fā)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xù)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fā)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制作,作為商品出售。據(jù)記載,宋代杭州也是塑捏泥人盛行的地方,產(chǎn)品多為泥娃娃,稱為“磨喝樂”。據(jù)民間傳說,磨喝樂是佛祖釋迦牟尼在迦毗羅衛(wèi)國為王太子時親生的兒子,成年后隨父出家,修成正果,成為十八羅漢之一。每逢七月七日,不僅平民百姓買回去“乞巧”,達官貴人也要買回去供奉玩耍。

    “泥象”與“泥春?!?/p>

    南宋都城杭州,至今還可見到一種泥塑的小象,和泥娃大小差不多,被人們奉為神獸。泥象的產(chǎn)生源于皇室的南郊祭天禮。南宋王朝每三年舉行一次郊祭大禮,儀仗隊由當時越南進貢來的大象為前導,觀看大象的排練是當時人們的一大樂事,故泥塑小象應運而生。其他還有泥神象、泥鬼怪、泥禽、泥獸、泥花、泥果等,大多為孩童玩耍之物,也有作為案頭陳設的。

    無錫的“泥春牛”與儺信仰有關。南宋杭州有“鞭春”儀式,立春當日,由臨安知府帶頭,手執(zhí)彩扎牛鞭,在“?!?泥牛)身上抽打三次,作為春耕開始的象征,稱為“打春”,寓意陰氣消退,陽氣上升,萬象更新。立春前后,街市上有小泥牛出售,鄰里間相互贈送,被視為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吉祥物。

    寺廟中的彩塑造像

    寺廟中的彩塑造像是中國泥塑重要的組成部分。宗教彩塑造像內(nèi)容多為佛教、道教、地方神祗、紀念性人物、神話及民間傳說,其中以佛教造像為主流。西漢末期,佛教經(jīng)西域傳入中國,藝人們在繼承傳統(tǒng)造像的基礎上,又吸取了印度雕塑藝術的精華,使中外的造像藝術得到有機的結合。佛的莊嚴典雅、菩薩的親切端麗、弟子的容忍豁達、天王力士的勇猛威嚴、供養(yǎng)者的虔誠唯諾都栩栩如生,描繪了佛國的理想境界。

    敦煌莫高窟彩塑保存著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歷代的塑像3000余尊,其中圓塑像2000余尊,壁塑浮雕1000余尊,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和力士等,均采用泥塑彩繪,以捏、塑、貼、壓、削、刻等傳統(tǒng)技法成型,用點、染、刷、涂、描等方法施彩。

    唐代是中國彩塑造像的頂峰時期。山西五臺縣佛光寺內(nèi)的彩塑,塑工寫實沉厚,制作精美,姿態(tài)優(yōu)雅,比例勻稱,面部豐腴,雙手纖巧,顯示出溫柔嫵媚的神采,堪稱中華彩塑的瑰寶。山西平遙縣雙林寺的2000余尊佛像彩塑,姿態(tài)各異,風格獨特。江蘇蘇州紫金庵內(nèi)的18尊羅漢塑像,遠看疑是絲綢,近看才知是彩塑。陜西藍田水陸庵壁塑《佛教故事》,場面宏大,內(nèi)容豐富,塑工細致。

    三、建德的民間藝術,文化遺跡,民俗民風,傳說故事,手工藝有哪些

    境內(nèi)生物資源豐富,據(jù)查明,有森林樹種700余種,藥用植物700多種,動物140多種,其中有44種動植物資源屬國家重點保護對象?,F(xiàn)已初步探明的金屬、非金屬礦有27種,礦點63個。主要礦藏有石灰?guī)r、白云石、大理石、花崗巖、石煤、銅、鐵、鈾等,其中石灰石儲量最大,出露面積約85平方公里,估計儲量143億噸。建德氣候溫暖濕潤,適宜農(nóng)作物生長,是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協(xié)助建立的全國10個林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縣之一。立木蓄積量359.15萬立方米。主要經(jīng)濟作物有茶葉、蠶桑、柑桔、嚴州白梨、里葉白蓮、新安江牌草莓、板栗等。其中茶葉為全國重點生產(chǎn)縣之一,柑桔、板栗、生漆是浙江省重點產(chǎn)區(qū);里葉白蓮潔白如玉,質(zhì)地優(yōu)良,為浙江省名土特產(chǎn);嚴州白梨晶瑩如雪,肉質(zhì)細嫩,南宋時即為皇家貢品。境內(nèi)水系發(fā)達,河網(wǎng)密布,水資源、水力資源較豐富,水資源總量18.58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81萬千瓦。水質(zhì)極佳的淡水資源,為大水面網(wǎng)箱養(yǎng)魚奠定了基礎。[3]

    建德古為越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于原吳、越地置會稽郡(郡治在今江蘇吳縣),今建德地屬會稽郡富春縣。西漢因之。新莽時改富春為誅歲,東漢初復為富春。永建四年(129年),分會稽郡置吳郡,富春縣屬吳郡。三國吳黃武四年(225年),分富春置建德縣,縣城在今梅城,建德之名自此始;同年,又分富春置新昌縣,縣城在今大同。兩縣均屬吳郡。晉太康元年(280年),新昌縣更名壽昌縣,壽昌之名自此始。自西晉至南朝的宋、齊兩代,建德、壽昌仍屬吳郡。梁普通二年(521年),壽昌改屬新安郡,陳時同。梁普通年間,建德劃歸金華郡,陳時仍舊。

    隋開皇九年(589年),壽昌并入新安縣(今淳安);建德并入金華縣,改置為吳寧縣,為婺州治。兩縣均屬婺州。仁壽三年(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治新安縣。大業(yè)三年(607年),改睦州為遂安郡,改新安縣為雉山縣,仍為郡治。唐武德四年(621年),復遂安郡為睦州;在桐廬置嚴州。分金華復置建德縣,屬嚴州。七年(624年),廢嚴州,又析建德并入桐廬、雉山兩縣,屬睦州。永淳二年(683年)復置建德縣,屬睦州。神功元年(697年),睦州治由雉山移建德,建德為州治始此。永昌元年(689年)復置壽昌縣,屬睦州,旋又廢。神龍元年(705年)再置,屬睦州。五代,建德、壽昌隸睦州,屬吳越國。建德仍為睦州治所。北宋因之。宣和三年(1121年)改睦州為嚴州,建德、壽昌隸屬不變。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升嚴州為建德府,建德、壽昌屬之,建德為府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建德府為建德路,路治建德,壽昌仍為所屬。明初改建德路為建安府。洪武八年(1375年)又改為嚴州府,府治建德,下領建德、壽昌、桐廬、分水、遂安、淳安六縣。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十月,廢舊府制,設立嚴州軍政分府,建德、壽昌屬之,建德為府治。

    民國元年(1912年)10月,嚴州軍政分府廢。3年(1914年),在衢縣設金華道,建德、壽昌屬之。16年(1927年),廢道制,建德、壽昌直屬浙江省。20年(1931年),設立第六行政督察區(qū),建德、壽昌屬之。22年(1933年)10月6日,專員辦事處設建德。24年(1935年)9月,在蘭溪設立第四行政督察區(qū),建德屬之;在衢縣設立第五行政督察區(qū),壽昌屬之。32年(1943年)9月1日,增設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建德、壽昌屬之。專員公署始設淳安,后移建德。36年(1947年)5月,撤銷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建德、壽昌直屬浙江省。37年(1948年)4月,兩縣又屬設署于淳安的第四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5月5日,建德、壽昌相繼解放。同月設立第四專署,后改建德專區(qū),建德、壽昌屬之。1950年3月22日,撤銷建德專署,建德、壽昌改屬金華專署。1955年3月31日,重設建德專署,建德、壽昌回屬。1957年1月,為適應新安江水電站建設需要,分建德縣地置相當縣一級的新安江區(qū),直屬建德專署。1958年3月31日,新安江區(qū)改為新安江鎮(zhèn),隸建德縣。11月21日,撤銷壽昌縣,并入建德縣。1959年4月,撤銷建德專署,建德縣劃屬金華專署。1960年8月,縣城由梅城鎮(zhèn)移白沙鎮(zhèn)(今新安江街道)。1963年5月16日,建德縣劃屬杭州市,至今。1992年4月1日,建德撤縣置市,市治新安江鎮(zhèn)(今新安江街道)。

    1985年12月,建德縣轄:白沙鎮(zhèn)(10個居民區(qū),7個行政村)、新安江區(qū)(轄洋溪、更樓2鎮(zhèn),鄧家、蓮花2鄉(xiāng),59個行政村)、梅城區(qū)(轄梅城、大洋2鎮(zhèn),大洲、下涯、楊村橋、長寧、千鶴、南峰、馬目、洋尾、麻車、三河10個鄉(xiāng),8個居民區(qū),111個行政村)、乾潭區(qū)(轄乾潭鎮(zhèn),羅村、欽堂、安仁、芝峰、下包5鄉(xiāng),78個行政村)、三都區(qū)(轄三都鎮(zhèn),梓里、姚村、前源、鳳凰4鄉(xiāng),54個行政村)、壽昌區(qū)(轄壽昌鎮(zhèn),陳家、檀村、里葉、童家、石屏、航頭、卜家蓬、大店口8鄉(xiāng),4個居民區(qū),125個行政村)、大同區(qū)(轄大同鎮(zhèn),李家、溪口、勞村、上馬、長林5鄉(xiāng),80個行政村)。

    2000年,建德市轄15個鎮(zhèn)、12個鄉(xiāng)??側丝?73062人,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 新安江鎮(zhèn) 99039 、蓮花鎮(zhèn) 10044 、乾潭鎮(zhèn) 24167、 安仁鎮(zhèn)8063、 梅城鎮(zhèn) 38715 、楊村橋鎮(zhèn) 17454、 下涯鎮(zhèn)14613 、大洋鎮(zhèn) 12745 、三都鎮(zhèn) 19884 、壽昌鎮(zhèn) 38755、 航頭鎮(zhèn) 23770、 檀村鎮(zhèn)20272、 大同鎮(zhèn) 22945、 李家鎮(zhèn) 19425 、勞村鎮(zhèn) 15401、 鄧家鄉(xiāng)6723、 下包鄉(xiāng) 7879 、欽堂鄉(xiāng) 7561 、馬目鄉(xiāng) 9381 、洋尾鄉(xiāng) 6973 、麻車鄉(xiāng) 10252、 三河鄉(xiāng) 7824、 姚村鄉(xiāng)2615、 鳳凰鄉(xiāng)3413、 童家鄉(xiāng)7156、 石屏鄉(xiāng)7297、 上馬鄉(xiāng)10696。 (根據(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單位:人)現(xiàn)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1年9月27日,浙政函[2001]204號批復同意建德市部分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2001年10月1日,根據(jù)浙政函[2001]204號《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建德市部分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的批復》和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建德市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的批復精神,建德市政府以建政發(fā)[2001]189號發(fā)文同意鄉(xiāng)鎮(zhèn)撤并工作:(1)撤銷原新安江鎮(zhèn)、鄧家鄉(xiāng),以其行政區(qū)域設立新安江、更樓、洋溪3個街道辦事處;①新安江街道辦事處,駐地設在菜市路23號,區(qū)域范圍為:東與馬目鄉(xiāng)相鄰,西與淳安縣交界;北與洋溪街道辦事處相鄰,南與更樓街道辦事處、童家鄉(xiāng)相連,下轄12個行政村:新安江、白沙、新蓬、黃泥墩、嶺后、梅坪、汪家、聯(lián)塘、江河、山河、橫路、外龍;20個居民區(qū):健北、康安、政法、康橋、麻園、府西、中街、三莊、菜市、保健、橋東、葉家、新林、望江、滄灘、上滄、電廠、嶺后、白沙新村、朱家埠??偯娣e101平方千米,總人口6.4萬人。②洋溪街道辦事處。駐地設在復興路,區(qū)域范圍為:東與下涯鎮(zhèn)相鄰,東南與馬目鄉(xiāng)相鄰,西北與淳安縣交界,北與蓮花鎮(zhèn)相鄰,南與新安江街道辦事處相鄰。下轄13個行政村:下塘、方家坪、洋溪、朱池、上章、新華、幽洪、新宅、高嶺、上洋安、洋安、窯上、團結;2個居民區(qū):城東第一、城東第二。總面積72平方千米,總人口1.4萬人。③更樓街道辦事處。駐地設在鎮(zhèn)前路,區(qū)域范圍為:東與大洋鎮(zhèn)相鄰,東南與蘭溪市交界,西與童家鄉(xiāng)相連;北與新安江街道辦事處、馬目鄉(xiāng)相鄰,南與壽昌鎮(zhèn)、大慈巖鎮(zhèn)接壤。下轄28個行政村:桐子源、新街、淤堨、張家、駱村、后塘、湖岑畈、更樓、新市、黃岙、五里源、石馬、甘溪、洪宅、直塢、巖壟、過塘源、甘嶺、橋亭、馬目塢、新嶺、鄧家、大坪、許村畈、八樂塢、石嶺、長嶺、南山;2個居民區(qū):更樓、鄧家??偯娣e71平方千米,總人口2.6萬人。(2)①撤銷大同鎮(zhèn)、勞村鎮(zhèn),設立新的大同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地設在古城山路52號。下轄42個行政村、2個居民區(qū),區(qū)域面積109平方千米,總人口4.4萬人。②撤銷乾潭鎮(zhèn)、安仁鎮(zhèn),設立新的乾潭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地設在子胥路(新址)。下轄46個行政村、4個居民區(qū),區(qū)域面積220平方千米,總人口3.3萬人。(3)原檀村鎮(zhèn)更名為大慈巖鎮(zhèn)。(4)李家、壽昌、航頭、蓮花、下涯、楊村橋、梅城、大洋、三都等9個鎮(zhèn),上馬、石屏、童家、馬目、欽堂、下包、麻車、洋尾、三河、鳳凰、姚村等11個鄉(xiāng),保留原建制不變。此次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后,全市轄3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zhèn)、11個鄉(xiāng),63個居民區(qū)、518個行政村。2001年底,轄3個街道、12個鎮(zhèn)、11個鄉(xiāng),62個居民區(qū)、518個行政村。

    2002年上半年,建德市轄3個街道、12個鎮(zhèn)、11個鄉(xiāng),62個居民區(qū)、518個行政村。

    2003年底,建德市轄3個街道、12個鎮(zhèn)、11個鄉(xiāng),25個社區(qū)、30個居民區(qū)、514個行政村。

    2005年3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發(fā)函[2005]18號)批復同意建德市部分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一、撤銷上馬鄉(xiāng)建制,與大同鎮(zhèn)合并。調(diào)整后的大同鎮(zhèn)轄58個行政村、3個居民區(qū),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古城山路52號)。二、撤銷石屏鄉(xiāng)建制,與航頭鎮(zhèn)合并。調(diào)整后的航頭鎮(zhèn)轄42個行政村、2個居民區(qū),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溪沿村)。三、撤銷童家鄉(xiāng)建制,與壽昌鎮(zhèn)合并(不含童家鄉(xiāng)過浴山村)。調(diào)整后的壽昌鎮(zhèn)轄49個行政村、1個社區(qū)、4個居民區(qū),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中山路38號)。四、撤銷馬目鄉(xiāng)建制,與下涯鎮(zhèn)合并。調(diào)整后的下涯鎮(zhèn)轄26個行政村、2個居民區(qū),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楊橋頭)。五、撤銷三河鄉(xiāng)、麻車鄉(xiāng)建制,與大洋鎮(zhèn)合并。調(diào)整后的大洋鎮(zhèn)轄38個行政村、3個居民區(qū),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英烈路1號)。六、撤銷洋尾鄉(xiāng)建制,與梅城鎮(zhèn)合并。調(diào)整后的梅城鎮(zhèn)轄27個行政村、5個社區(qū)、1個居民區(qū),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總府后街39號)。七、撤銷下包鄉(xiāng)、姚村鄉(xiāng)建制,與乾潭鎮(zhèn)合并。調(diào)整后的乾潭鎮(zhèn)轄71個行政村、6個居民區(qū),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新世紀廣場1號)。八、撤銷鳳凰鄉(xiāng)建制,與三都鎮(zhèn)合并。調(diào)整后的三都鎮(zhèn)轄50個行政村、2個居民區(qū),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府前路)。九、童家鄉(xiāng)過浴山村劃歸更樓街道。調(diào)整后的更樓街道轄28個行政村、1個社區(qū)、1個居民區(qū),辦事處駐地不變(杭衢路)。此次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后,建德市轄新安江、洋溪、更樓3個街道,楊村橋、蓮花、李家、大慈巖、壽昌、航頭、大同、下涯、梅城、乾潭、三都、大洋等12個鎮(zhèn)和欽堂鄉(xiāng)。

    現(xiàn)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四、剪紙的由來

    剪紙的由來及發(fā)展

    先唐

    紙的發(fā)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xiàn)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xiàn)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

    《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zhàn)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zhàn)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xiàn)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南北朝時期《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而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fā)現(xiàn),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采用重復折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

    唐代

    唐代剪紙已處于大發(fā)展時期,杜甫《彭衙行》詩中有“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F(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zhí)厣?,如現(xiàn)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xiàn)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xiàn)了利用剪紙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另外,在敦煌莫高窟也出土過唐代及五代的剪紙,如《雙鹿塔》《群塔與鹿》《佛塔》等都屬于“功德花紙”一類,主要是用來敬供佛像,裝飾殿堂、道場。其畫面構圖復雜,有具體的內(nèi)容,外還有《菩薩立像》《持幡菩薩立像》等水墨畫鏤空剪紙,是剪紙與繪畫相結合的作品。

    宋代

    南宋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以剪紙為職業(yè)的行業(yè)藝人。據(jù)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此時杭州的“小經(jīng)濟”多達上百種。其中就專門有“剪鏃花樣”者,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

    宋代造紙業(yè)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燈彩、茶盞的裝飾[8]。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采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制作的鏤花制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采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huán)境,如門棧、窗花、柜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剪紙藝術雖然來自于民間,但到清代已經(jīng)成為全民性的藝術,就連當時的皇親國戚也都離不開剪紙。

    北京故宮的坤寧宮是清代皇帝結婚時的花燭洞房。按照滿族人的風俗,宮殿前后窗的窗紙都是裱糊在外面的。墻壁用紙裱糊,四角貼有黑色的“囍”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是黑色的龍鳳團花剪紙。宮殿兩旁的過道墻壁上也貼有剪紙。從剪紙的紋樣、用料、用色來看,與普通農(nóng)家的頂棚花、墻花相比,除了剪紙圖案稍大以外,基本沒有差別。

    近現(xiàn)代

    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先進知識分子蔡元培、魯迅、劉半農(nóng)、周作人等倡導下,建立了中國民俗學的雛形。他們廣泛收集民間文學資料,同時也努力收集民間美術作品,其中就有民間剪紙這一項。30年代,藝術家陳志農(nóng)在北京開始了民間剪紙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他用速寫和剪影的形式描繪了老北京大量的風俗民情,串街小販、作坊工匠、食攤茶挑、集市廟會、市井閑人等。

    20世紀40年代,以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xiàn)。

    1942年,毛澤東發(fā)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為工農(nóng)兵服務”的文藝方針。此后,延安魯藝的藝術家陳叔亮、張仃、力群、古元、夏風等人開始學習當?shù)鼐哂猩詈袢罕娀A的民間剪紙,對民間剪紙進行了搜集、發(fā)掘、整理和研究,并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反映邊區(qū)人民生產(chǎn)、生活、戰(zhàn)斗的新剪紙。作品運用了民間傳統(tǒng)的樣式,描寫了抗日戰(zhàn)爭和邊區(qū)建設的新內(nèi)容。它推動了群眾性剪紙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使傳統(tǒng)的民間剪紙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1944年,在陜甘寧邊區(qū)還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區(qū)的民間新剪紙作品,為新中國成立后剪紙藝術的發(fā)展拉開了序幕??梢哉f延安的剪紙開創(chuàng)了中國剪紙的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后,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指導下,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表現(xiàn)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的新剪紙,開拓了剪紙創(chuàng)作的道路,也豐富了中國民間裝飾美術的形式和內(nèi)容。在新剪紙的創(chuàng)作中除了表現(xiàn)各行各業(yè)新氣象的剪紙外,兒童、體育、雜技、歌舞等也成為剪紙最常見的題材。

    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于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nèi)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tài)之一。

    剪紙的發(fā)展歷史

    剪紙(又叫刻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的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chǎn)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國剪紙的發(fā)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3世紀),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xiàn)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zhàn)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zhàn)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xiàn)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fā)現(xiàn),是在1967年中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發(fā)現(xiàn)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采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折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fā)現(xiàn)為中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關于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xiàn)開始。漢代紙的發(fā)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xiàn)、發(fā)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霉爛的材料,人們不會像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在中國西北地區(qū)天干少雨,氣候干燥,紙張也不易霉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qū)發(fā)現(xiàn)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紙已處于大發(fā)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F(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zhí)厣绗F(xiàn)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xiàn)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xiàn)了利用剪紙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把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非常美麗的圖案。

    宋代造紙業(yè)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把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采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制作的鏤花制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采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國民間常常把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huán)境,如門棧、窗花、柜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除南宋以后出現(xiàn)的紙扎花樣工匠外,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的最基本的隊伍,還是那些農(nóng)村婦女。女紅是中國傳統(tǒng)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志,作為女紅的必修技巧——剪紙,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手藝。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里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以至最后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

    以上就是關于杭州民間藝術有哪些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杭州大廈聯(lián)系電話(杭州大廈聯(lián)系電話查詢)

    杭州碧橙電商(杭州碧橙電商好不好)

    杭州濱江初中排名最新(杭州濱江 初中排名)

    2023杭州亞運會時間多久?。?023杭州亞運會時間多久啊視頻)

    景觀設計學術發(fā)展趨勢(景觀設計學術發(fā)展趨勢怎么寫)